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炎症影响、药物使用(尤其是糖皮质激素)及活动量减少等原因,骨质疏松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。科学补钙是预防和改善骨量流失的关键,但补钙方式需结合病情特点和身体状态选择,避免盲目补充。从天然食物、钙剂选择到吸收辅助,每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细节。
一、优先选择天然食物:安全且易吸收的补钙来源
食物补钙是最基础、最安全的方式,能在补充钙质的同时提供其他营养素,更适合类风湿患者长期坚持。乳制品是补钙的首选。牛奶、酸奶、奶酪等乳制品不仅钙含量丰富(每 100 毫升牛奶约含 100 毫克钙),且钙磷比例适宜,还含有维生素 D、乳糖等促进钙吸收的成分。类风湿患者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选择:乳糖不耐受者可选舒化奶或无糖酸奶,既能避免腹胀腹泻,又能保证钙摄入;对牛奶蛋白过敏者则可尝试羊奶或经过脱敏处理的乳制品。建议每天摄入 300-500 毫升乳制品,分多次饮用,避免一次性过量增加消化负担。豆制品是植物性补钙的优质选择。豆腐、豆浆、黑豆、鹰嘴豆等豆制品含钙量高,且富含优质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,适合需要控制动物蛋白摄入的患者。其中,北豆腐(老豆腐)的钙含量高于南豆腐(嫩豆腐),因为制作过程中加入的石膏(硫酸钙)会增加钙含量。烹饪时可将豆腐与蔬菜同炒、与排骨同炖,既提升口感,又能通过多种食物搭配促进营养吸收。绿叶蔬菜也能贡献不少钙质。菠菜、芥菜、油菜、西兰花等绿叶菜不仅含钙,还富含维生素 K(有助于钙在骨骼中沉积)。但需注意,部分蔬菜(如菠菜、苋菜)含有草酸,会影响钙吸收,建议先焯水去除部分草酸后再烹饪。此外,芝麻、杏仁等坚果,以及小鱼干、虾皮等海产品也富含钙,可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,但需控制量(如坚果每天一小把),避免因过量摄入盐分或脂肪带来其他健康问题。
二、必要时补充钙剂:根据需求选择合适剂型
当食物补钙无法满足需求(如钙摄入不足、骨量流失较快)时,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。选择钙剂时需关注含钙量与吸收率。常见的钙剂有碳酸钙、枸橼酸钙、葡萄糖酸钙等:碳酸钙含钙量最高(约 40%),但需要胃酸溶解,适合胃功能较好的患者,建议随餐服用(进食后胃酸分泌增加,利于吸收);枸橼酸钙含钙量稍低(约 21%),但水溶性好,对胃肠道刺激小,适合胃酸分泌不足、胃黏膜敏感或服用抗酸药的患者,可空腹或随餐服用。类风湿患者若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,胃肠道可能较脆弱,可优先选择枸橼酸钙,减少胃部不适风险。剂型与服用方式也需注意。钙剂有片剂、胶囊、口服液等剂型,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选择口服液或咀嚼片。服用时应避免一次性大量补充(单次不超过 500 毫克),因为钙的吸收存在阈值,过量反而会降低吸收率,建议分 2-3 次服用,如早餐后、睡前各一次。睡前补钙还能利用夜间血钙浓度较低的时机,促进钙吸收和骨骼沉积。此外,需避免钙剂与某些药物同服:如四环素类抗生素、铁剂、甲状腺素等,可能与钙形成沉淀影响吸收,两者服用间隔应不少于 2 小时。
三、辅助措施:让钙 “真正沉积到骨骼”
补钙的最终目的是增加骨密度,而单纯补钙并不够,还需配合其他措施促进钙的吸收与利用。补充维生素 D是关键。维生素 D 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,调节钙磷代谢,缺乏会导致 “补了钙也吸收不了”。类风湿患者因户外活动减少、服用药物(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维生素 D 代谢),容易缺乏,建议定期检测血清维生素 D 水平,不足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(如服用维生素 D3 制剂)。日常也可在天气适宜时,每天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晒太阳 15-20 分钟(暴露面部和手臂,不涂抹防晒霜),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 D。适度运动能促进钙沉积。骨骼 “用进废退”,长期不活动会导致钙流失加快。类风湿患者可选择温和的负重运动(如散步、太极拳)或抗阻运动(如握弹力球、靠墙静蹲),通过肌肉收缩刺激骨骼,促进钙在骨骼中沉积。运动需循序渐进,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负重,以防关节损伤。避免影响钙吸收的因素。吸烟、过量饮酒会影响钙的代谢和骨骼健康,类风湿患者需尽量避免;过量饮用咖啡、浓茶(每天超过 3 杯)可能增加钙流失,需控制摄入量;高盐饮食会导致钙随尿液排出增加,日常饮食应清淡少盐。
类风湿患者补钙没有 “万能方案”,需结合饮食结构、身体状况、药物使用等综合选择:优先通过天然食物补钙,不足时科学补充钙剂,同时配合维生素 D、适度运动等辅助措施,才能让钙真正发挥作用,保护骨骼健康。补钙过程中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钙水平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,避免盲目补钙带来的风险(如高钙血症、肾结石等)。毕竟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