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诊时间:8:00-17:30(节假日照常门诊)

类风湿性关节炎关注焦点话题

查看更多

类风湿与抑郁症:出现这4个信号需警惕!

日期:2025-07-21 10:46:58
  类风湿关节炎不仅是一种身体疾病,还可能悄然影响心理健康,抑郁症便是常见的 “并发症” 之一。疼痛的反复、关节功能的受限、对未来的担忧,都可能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患者心头,逐渐侵蚀情绪。当身体发出这 4 个信号时,需警惕抑郁症的可能,及时干预才能避免陷入 “病痛 - 抑郁 - 更痛” 的恶性循环。
  信号一: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,包括 “曾经的热爱”​
  曾经热衷的广场舞、园艺、追剧,突然变得索然无味;朋友邀约聚餐、聊天,总是以 “没力气”“不想动” 为由拒绝;甚至连吃饭、洗澡这些日常小事,都觉得 “没必要”“太麻烦”。这种 “兴趣减退” 并非单纯的疲惫,而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。类风湿患者因长期受疼痛困扰,能量消耗较大,容易出现 “懒得做事” 的状态,但抑郁症引发的 “无欲” 更彻底 —— 即使疼痛暂时缓解,也提不起任何劲头。比如,以前会为了一顿美食精心准备,现在却觉得 “吃什么都一样”;曾经看到花开会开心,现在却觉得 “再美也没用”。这种对生活乐趣的 “钝感”,是情绪亮起红灯的重要标志。​
  信号二:睡眠状态出现极端变化,不是失眠就是嗜睡​
  类风湿患者本就可能因关节僵硬、疼痛影响睡眠,但抑郁症会让睡眠问题雪上加霜,且呈现 “两极分化”。一部分人会陷入 “顽固性失眠”:躺下后大脑异常清醒,翻来覆去数小时无法入睡,好不容易睡着也频繁醒来,凌晨三四点就再也睡不着,白天则昏昏沉沉、精神萎靡。另一部分人则表现为 “过度嗜睡”:每天睡眠时间超过 10 小时,却仍觉得 “没睡醒”,白天也频繁犯困,总想躺在床上,甚至吃饭、上厕所都想拖延。这种睡眠紊乱与疼痛导致的失眠不同,即使疼痛减轻,睡眠问题也难以改善,且患者会对 “睡不好” 或 “睡不醒” 感到无力改变,进一步加重挫败感。​
  信号三:持续的负面情绪,被 “绝望感” 包围​
  偶尔的情绪低落是人之常情,但抑郁症引发的负面情绪具有 “持续性” 和 “弥漫性”。患者会频繁感到 “活着真累”“治不好了”“拖累家人”,即使病情稳定,也总往坏处想:“现在不痛,以后肯定会更严重”“关节变形了,再也不能正常生活了”。这种负面思维像 “自动循环的磁带”,反复播放着悲观的念头。更值得警惕的是 “绝望感”—— 觉得未来没有任何希望,努力也没用,甚至出现 “不如就这样了” 的消极想法。与普通的 “心情不好” 相比,这种情绪不会因家人的安慰、病情的好转而明显改善,反而可能在独处时愈发强烈。​
  信号四:身体出现 “查不出原因” 的不适,且日益明显​
  抑郁症不仅影响情绪,还会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身体感知,导致一系列 “躯体化症状”。类风湿患者可能会出现莫名的头痛、心慌、胸闷,去医院做了心电图、CT 等检查,却查不出任何器质性问题;或者原有疼痛被 “放大”—— 明明关节炎症指标正常,却觉得 “比以前更痛了”,且疼痛位置不固定,时而是腰背,时而是肩颈。此外,还可能伴随食欲骤降(吃几口就饱)或暴饮暴食(通过吃东西缓解情绪)、体重在短时间内大幅变化(1 个月内波动超过 5%)。这些身体不适与类风湿本身的症状交织在一起,容易被误认为 “病情加重”,但实际上是抑郁症在 “作祟”,若不针对性干预,会让患者更加痛苦。​
  类风湿与抑郁症的关系就像 “双生藤”,互相缠绕、彼此加重。疼痛会诱发抑郁,抑郁又会降低疼痛耐受阈值,让患者对疼痛更敏感。当出现上述信号时,家人的理解和陪伴至关重要 —— 不要说 “别想太多”“坚强点”,而是安静倾听、耐心陪伴,鼓励患者表达感受;患者自身也不必羞于求助,及时告诉医生或心理咨询师,通过心理疏导、药物干预(必要时),结合对类风湿病情的规范治疗,能有效缓解抑郁情绪。​
  记住,承认情绪问题不是 “软弱”,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。及时捕捉这些信号,才能让身心都走出阴霾,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