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步:快速缓解急性疼痛,打破醒来后的 “疼痛僵局”
夜间痛醒后,首要任务是温和地减轻关节疼痛,避免疼痛信号持续刺激神经导致彻底清醒。若疼痛集中在单个关节(如膝盖、手腕),可立即进行局部冷敷(急性期)或温敷(非急性期):用毛巾包裹冰袋轻敷疼痛部位 10 分钟(急性期关节红肿发热时),通过收缩血管减少炎症渗出;若关节无明显红肿,可用 40℃左右的热水袋温敷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紧张。需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,以防刺激皮肤。同时,可进行简单的关节微动:缓慢活动疼痛关节(如手指屈伸、脚踝转动),幅度以不加重疼痛为宜,每个动作重复 5-10 次,通过轻微活动促进关节液流动,减少炎症因子堆积。若疼痛持续,可按医嘱服用短效镇痛药物(如非甾体抗炎药),但需避免长期依赖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确定用药时间与剂量。

调整睡眠环境和姿势能降低关节受压,减少再次痛醒的可能。卧室需保持绝对安静、黑暗(可用遮光窗帘、眼罩),温度控制在 18-22℃,湿度 50%-60%,避免寒冷或潮湿加重关节不适。选择支撑性好的床垫(如中等硬度的乳胶垫)和低枕,为脊柱和关节提供稳定支撑。睡觉时根据疼痛部位调整姿势:膝盖疼痛者,仰卧时在膝关节下方垫一个薄枕(厚度 3-5 厘米),让膝盖保持微屈,减轻关节压力;侧卧时在双腿间夹一个长枕,避免上方腿部压迫下方髋关节。手腕或手指疼痛者,可在手部下方垫软枕,保持手腕中立位(不弯曲、不伸直),避免手部悬空或受压。若频繁因翻身痛醒,可在床单上铺设光滑的丝绸衬垫,减少翻身时关节与床面的摩擦阻力。
第三步:调整睡前习惯,从源头降低夜间疼痛风险
通过睡前干预减少夜间疼痛发作的概率,是长期改善睡眠的关键。睡前 1 小时避免接触电子屏幕(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),可进行 10 分钟的放松练习:如深呼吸(吸气 4 秒、屏息 2 秒、呼气 6 秒)、渐进式肌肉放松(从脚趾到头部逐组肌肉先紧绷再放松),帮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,降低疼痛敏感性。睡前 2 小时内避免大量饮水(减少夜间起夜),可喝一小杯温牛奶(含色氨酸,助于镇静)。若关节常在凌晨痛醒,可提前 1 小时服用长效抗风湿药物(按医嘱),让药物在疼痛高发时段发挥作用。此外,白天适度运动(如游泳、温和瑜伽)能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,减少夜间关节不稳引发的疼痛,但需避免睡前 3 小时内剧烈运动,以防兴奋神经影响入睡。
若夜间痛醒频率超过每周 3 次,或疼痛持续 1 小时以上无法缓解,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,通过加强抗炎治疗(如调整生物制剂剂量)从根本上控制关节炎症。长期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力,加速关节损伤,类风湿患者需重视夜间疼痛管理,通过科学干预打破疼痛与失眠的恶性循环,为身体修复和病情稳定提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