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诊时间:8:00-17:30(节假日照常门诊)

类风湿性关节炎关注焦点话题

查看更多

类风湿康复期:这4种“伤关节”的运动千万别做!

日期:2025-07-21 11:08:16
  类风湿康复期的运动核心是 “保护关节、适度激活”,但有些运动看似 “能锻炼”,实则会加重关节磨损、诱发炎症复发。医生提醒,以下 4 种运动需坚决避开,避免让前期的康复成果付诸东流。​
  第一种:剧烈跳跃或冲击性运动​
  跳绳、篮球、跑步(尤其是快跑、下坡跑)等运动,会让关节在瞬间承受远超体重的冲击力。类风湿患者的关节软骨本就可能因炎症受损,跳跃时膝关节、踝关节需要 “硬碰硬” 地对抗地面反作用力,容易导致滑膜充血、软骨磨损加剧。例如,跳绳时单脚落地的瞬间,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是体重的 3-5 倍,对已有软骨损伤的患者来说,这种冲击可能直接引发刺痛,甚至加速关节间隙变窄。即使是慢跑,若在硬水泥地上进行,也会因缺乏缓冲让髋关节、脊柱受到持续震荡,尤其对康复期关节稳定性尚未完全恢复的患者,可能导致韧带拉伤,破坏关节周围的支撑结构。​
  第二种:需关节过度弯曲或扭转的运动​
  瑜伽中的 “深度前屈”“鸽子式”、武术中的 “劈叉”“下腰” 等动作,要求关节达到极限活动范围,这对类风湿患者的关节囊和韧带是极大考验。康复期的关节虽炎症减轻,但关节囊仍可能处于纤维化状态,过度弯曲(如膝盖弯曲超过 130°)会牵拉脆弱的韧带,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;扭转动作(如腰部旋转超过 45°)则可能让脊柱小关节错位,加重腰背疼痛。例如,“盘腿坐” 这个动作会让膝关节过度外旋,对类风湿常累及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造成持续牵拉,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关节畸形加重,尤其对已有 “膝内翻” 倾向的患者,这类动作会加速畸形进展。​
  第三种:长时间负重或静态支撑的运动​
  平板支撑、负重深蹲、举哑铃(大重量)等运动,需要关节在负重状态下保持固定姿势,会让关节持续受压。平板支撑时,腕关节、肘关节、肩关节需共同承受上半身重量,若支撑时间超过 1 分钟,可能导致腕关节滑膜挤压,出现肿胀;负重深蹲则让膝关节在屈膝状态下承担全身重量加器械重量,容易引发髌骨关节磨损,对存在膝关节积液的患者,这类运动可能让积液增多,加重 “膝盖发沉” 的症状。即使是看似温和的 “靠墙静蹲”,若保持时间过长(超过 30 秒)或角度不当(膝盖弯曲小于 90°),也会让关节处于 “缺氧状态”,导致代谢废物堆积,诱发酸痛感。​
  第四种:需要频繁重复同一动作的运动​
  打羽毛球(频繁挥拍)、乒乓球(反复侧身击球)、织毛衣(持续握针)等运动,会让特定关节因重复动作过度使用。康复期的关节虽能活动,但频繁的同一动作(如网球中的 “反手击球” 需要手腕反复屈伸)会导致局部滑膜摩擦加剧,引发 “过劳性炎症”。例如,打羽毛球时反复挥拍会让肩关节在同一轨迹上重复运动,可能诱发肩袖肌群劳损,而肩袖损伤又会进一步影响肩关节活动度,形成恶性循环。这类运动还可能因动作单一,导致其他关节活动不足,出现 “局部过度使用 + 整体活动失衡” 的问题,不利于全身关节功能的协调恢复。​
  类风湿康复期的运动应遵循 “低冲击、多关节参与、循序渐进” 的原则,比如散步(在塑胶跑道上,每次 20 分钟)、游泳(自由泳、仰泳,避免蛙泳的蹬腿动作)、温和的太极拳(选择简化版,避免高难度动作)。运动前需充分热身(5-10 分钟关节活动),运动中若出现关节刺痛或肿胀,应立即停止,24 小时内冷敷缓解。记住,康复期运动的目的是 “保持关节活动度、增强肌肉力量”,而非追求运动强度或难度,避开上述 4 种运动,才能让运动成为康复的 “助力” 而非 “阻力”。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