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续低烧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常见全身表现,多为 37.3℃-38℃的低热,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。这与体内异常活跃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——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关节滑膜,引发慢性炎症,炎症过程中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、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,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,导致体温轻度升高。这种低烧通常不会伴随明显的寒战,常在午后或傍晚出现,清晨可能自行缓解,容易被误认为是 “普通感冒” 或 “疲劳所致”。若低烧持续超过两周,且无明确感染灶(如咽喉痛、咳嗽等),需高度怀疑类风湿关节炎处于活动期,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。

这两个隐匿信号与关节症状存在密切关联。当体内炎症活跃时,不仅会引发低烧和体重下降,还可能逐渐加重关节损害 —— 此时关节滑膜炎症渗出增多,软骨和骨质破坏进程加快,若未及时干预,可能导致关节畸形风险升高。反之,若能及时发现并控制炎症,低烧和体重下降的症状会随之缓解,关节损害也能得到遏制。
面对持续低烧与体重下降,需采取针对性措施。首先,及时就医检查,通过血常规、血沉、C 反应蛋白、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明确炎症活跃程度,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(如增加抗风湿药物剂量、联合生物制剂等),从根源上控制炎症。其次,保证营养摄入,选择高蛋白、高维生素、易消化的食物(如鸡蛋、瘦肉、新鲜蔬菜),少食多餐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补充剂,避免体重进一步下降。同时,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,轻度活动(如室内散步)可促进食欲,但需避免剧烈运动。
此外,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,每天固定时间(如早晨起床后、傍晚)测量并记录体温,观察波动规律;定期称重,关注体重变化趋势。若低烧伴随关节疼痛加重、晨僵时间延长(超过 1 小时),或体重下降速度加快,需立即就医,避免炎症持续进展对身体造成更大损害。
类风湿关节炎的 “隐匿信号” 虽不直接指向关节,但却是体内炎症的 “晴雨表”。重视持续低烧与体重下降,及时与医生沟通,调整治疗策略,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,减少全身损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