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而贫血则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。看似不相关的两种问题,在类风湿患者中却常同时存在 —— 约 30%-60% 的类风湿患者会合并贫血。这种关联并非偶然,而是炎症、营养、药物等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,且两者会形成相互影响的 “恶性循环”。
一、类风湿为何会引发贫血?炎症是核心纽带
类风湿关节炎引发的贫血,最常见的类型是 “慢性病性贫血”,其根源在于持续的炎症状态。当免疫系统攻击关节滑膜时,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(如肿瘤坏死因子、白细胞介素 - 6 等),这些因子会干扰骨髓的造血功能:一方面抑制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(这种激素能促进红细胞成熟),另一方面缩短红细胞的寿命(正常红细胞寿命约 120 天,类风湿患者可能缩短至 80 天左右)。同时,炎症还会导致体内铁代谢紊乱。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,但炎症状态下,肝脏会合成更多的 “铁调素”,这种蛋白会阻止肠道吸收铁,也会抑制铁从储存器官(如肝脏、脾脏)释放到血液中,导致 “铁利用障碍”—— 即使体内总铁量正常,骨髓也无法获得足够的铁来制造红细胞,形成 “缺铁性贫血” 与 “铁储备充足” 并存的矛盾状态。此外,类风湿患者若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,可能引发胃肠道黏膜损伤,导致慢性失血,进一步加重贫血;疾病导致的食欲下降、营养吸收不良,也会因缺乏叶酸、维生素 B12 等造血原料而诱发贫血。
二、贫血反过来会加重类风湿的不适与进展
贫血不仅是类风湿的 “并发症”,还会成为加重病情的 “帮凶”。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输送到全身组织,贫血时,组织供氧不足,身体会通过加快心率、收缩外周血管来代偿,这会导致类风湿患者本就存在的乏力、疲劳感显著加重,即使轻微活动也会觉得虚弱不堪,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和康复锻炼的积极性。组织缺氧还会间接影响关节局部的代谢。关节滑膜和软骨的修复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,缺氧会导致修复能力下降,同时可能刺激炎症因子进一步释放,加剧关节疼痛、肿胀和僵硬,形成 “炎症→贫血→更严重炎症” 的恶性循环。此外,长期贫血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。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依赖充足的能量供应,缺氧状态下,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失调,导致类风湿病情更难控制,增加复发风险。临床观察发现,合并贫血的类风湿患者,其关节损伤进展往往更快,生活质量评分也更低。
三、打破恶性循环:两者需协同管理
由于类风湿与贫血相互影响,治疗时需兼顾两者,才能打破恶性循环。控制类风湿炎症是改善贫血的根本:通过规范使用抗风湿药物(如甲氨蝶呤、生物制剂)抑制炎症因子,减少其对造血功能的干扰。随着炎症缓解,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会逐渐恢复,铁代谢紊乱也会得到改善,贫血往往能随之减轻。针对性纠正贫血也很重要:若存在铁利用障碍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(口服或静脉补充),但需注意 —— 单纯补铁对炎症性贫血效果有限,必须与抗炎治疗同步;若因慢性失血或营养缺乏导致贫血,需补充叶酸、维生素 B12 等原料。定期监测是关键:类风湿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常规,关注血红蛋白、红细胞计数、血清铁蛋白等指标,及时发现贫血迹象。同时,注意观察自身症状,如出现明显乏力、头晕、面色苍白、活动耐力下降等,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。
总之,类风湿与贫血之间存在密切的 “双向影响”,炎症是连接两者的核心纽带。认识到这种关联后,患者需明白:控制类风湿病情不仅能缓解关节症状,也能改善贫血;而纠正贫血则能提升生活质量,助力类风湿的康复。两者协同管理,才能更有效地打破恶性循环,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。